【《同心》专刊】我与城川的红色情缘

发布日期:2024-07-03

文档来源: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政协

   民族学院是我革命生涯的起点,从1939年秋我被分入延安陕北公学55队(蒙古族青年队)开始,到1945年民族学院搬迁到伊克昭盟城川寨(今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城川镇)办学,期间经历了民族学院及其前身的6次变化与搬迁。但是,无论民族学院迁到哪里,怎样变化,它都是我学习和成长的摇篮,是我一生难以忘怀的经历。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培养干部,即使在吃着小米、喝着延河水那困难的延安时期,中央仍然在延安成立了十几所学校,陕北公学就是其中较为有名的一所。1941年初,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特别是抗日的需要,中央决定把来到延安的少数民族干部与从事少数民族工作的汉族青年合编在一起,在陕北公学成立了民族部。其中,有180多人的少数民族文化工作队,也有刚从伊克昭盟乌审旗由那素滴勒盖营长带到延安的30多名蒙古族青年(有一名会说流利蒙语的汉族青年)。中央还选派了一批有才能的干部担任领导和教员,王铎同志担任主任,宋有田同志担任指导员,陈也竞、塞农、陈乐山等同志担任教员。
 
  延安民族学院的成立与迁址城川的原因
 
  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迅速发展,来延安学习的青年越来越多,少数民族青年和立志做民族工作的汉族青年也成批地来到延安,光从绥远敌占区就来了9批100多名各族青少年,蒙古族占90%以上。大批、正规、迅速地培养各族干部是取得抗战胜利与各民族解放的需要。因此,中央在1941年8月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在陕北公学民族部的基础上,把正在中央党校学习的藏、彝、苗族老红军和陕北公学民族部的蒙、汉族教师、学员合并在一起,在大砭沟成立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共产党领导的少数民族最高学府——延安民族学院。这在少数民族教育史上是划时代的大事,是党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用巨大力量创办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第一所学校。
 
  1941年9月18日,延安民族学院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汉、满、蒙、回、藏、苗、彝7个民族的数百名教师和学员欢聚一堂,载歌载舞,贴标语、出墙报、扭秧歌,表演话剧、歌剧、二人台,兴高采烈地庆祝延安民族学院的诞生。中央有关部门、西北局和各兄弟院校的负责人派人参加了开学典礼,毛泽东主席题词“团结”,党中央其他领导同志也送来了贺词。
 
  为了加强民族学院的领导,高岗任院长,高克林任副院长,乌兰夫调任教育处处长,王铎担任教育处副处长,后来王铎任秘书长,宗群担任教育处副处长,刘景平任专职党总支书记。民族学院的教员都是能力很强的干部,他们肩负着培养第一代少数民族革命学生的任务。刚开始教学时,试验性地将学员分为蒙古族、回族、西南少数民族自治区等单位,后因不利于统一教学,又分为了一、二、三、四、五班,最高年级是研究部。大家的学习和生活条件相比陕北公学改善了一些,有了小礼堂和平房教室。在乌兰夫住的高坡窑洞前还有一个篮球场,学员们普遍爱好运动,经常进行校内外篮球比赛,我们少年队也经常出征和兄弟单位比赛,还有滑冰、游泳、田径等体育运动也是经常性的开展。
 
  1943年,延安高等院校合并,在雀儿沟成立了延安大学,民族学院独立存在,名称变为延安大学民族学院。1944年春,民族学院由延安迁到接近少数民族地区的定边县城,称三边公学民族学院。1945年春节刚过,民族学院的大部骨干学员奔赴抗日前线,全校师生把他们送到距定边好几里外。学员人数少了很多,为吸收牧区的蒙古族青少年到民族学院学习深造,党中央和西北局决定把民族学院搬迁到离伊克昭盟牧区很近的鄂托克旗城川寨子,城川民族学院的领导有赵通儒、王铎、宗群、薛向晨、闫庆芳、陈乐山、任其久。这就是城川民族学院最早的由来。由此,我从陕北公学55队、陕北公学民族部、延安民族学院、延安大学民族学院、三边公学民族学院、城川民族学院,经历了民族学院及其前身的六次变化和搬迁,可以说是从城市到了山沟,又从沙漠地区到了农村、牧区,真是一年一变。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云照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自治区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罗志虎郑重地将纪念章递交到老人手中
  
    在城川办学的经历
 
  1945年春天,正是草原上的风沙季节,民族学院男女老少徒步行军,穿越国民党统治区安边县的白泥井,搬迁到当时伊克昭盟党、政、军机关的所在地——城川寨子。王铎、宗群、刘景平和大家一起行军,负责做行军中的政治思想工作。到达城川时大家已是筋疲力尽,好在城川机关、小学、部队的同志们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们早已打扫好宿舍,做好了饭菜,大家才有点精神。来到这里后我仔细观察,城川寨子很小,南北方向是大沙漠,东西一道川。旧寨子已破烂不堪,但古迹较多,西高东低,西有黑梁头,东有黑疙瘩,无定河是鄂托克旗城川与乌审旗耳林川的交界地。这里是沙漠气候,天气较热,水草丰满,有很多野生植物与小动物。当地的蒙古族人民不信喇嘛教,信天主教。这是因为庚子赔款把城川割让给比利时神父,所以城川是一块特别区,行政、教育、教会活动的权力都集中在神父手里,政教合一,可以挂比利时国旗。寨子面积不大,里面有一座宏伟的大教堂,还有教会学校和西方的医疗设施。自从伊克昭盟党、政、军进驻这里后,小寨子变得很热闹,民族学院搬来后更加红火了。师生们一到城川,就把宣传鼓动与开展文艺活动的传统带来了。逢教友过礼拜、抗日战争纪念日和重要节日,都张贴标语,搞文艺演出。经师生们带动,寨子里歌声不断,一片欢乐气氛。但这里的条件和在延安后期进行的大生产运动相比,还是非常艰苦的。延安是先苦后甜,因为人人参加生产劳动,生活每天在改变,而城川地方小,人又多,还驻有警三旅的一个步兵营,连烧火也要学生去北沙漠拔沙蒿、割柳条。大家平时主要吃野生蔬果,如沙盖、沙葱和炒米,偶尔围猎一次兔子,才算是改善了一顿。
 
  全校教职学员,一边修破烂土坯房,一边重新编班进行教学。因为离牧区近,乌审旗、鄂托克旗的牧民子弟纷纷来民族学院学习,陕甘宁边区一些汉族子弟也慕名而来,民族学院很快就招收了五六十名学员,并且还专门为乌审旗抗日武装保安司令部设立了军事班,培养蒙古族革命武装干部。当时我是学生会主席,没多久就成为了干部,担任了干事、图书管理员、汉语教师等职务,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就在民族学院步入正轨教学后,迎来了1945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这时学院领导王铎同志要调任绥蒙政府秘书长,刘景平调到张家口晋察冀中央局分配工作,当时王铎与教员周吉老师已相爱多年,同时刘景平和学员任斌也收获了爱情,人们提议离别前为两对新人共同举办婚礼。大家准备了一些胡萝卜、瓜子、边区自制土糖块和炒米等,在劳动节那天,全体师生为他们举行了简朴而热闹的结婚典礼。抗日形势发展迅速,前方缺乏干部,学院里年龄大些的同志都相继调到蒙绥地区工作去了,但是他们为自己、为我们都留下了许多难忘而又美好的记忆。
 
  1949年7月,民族学院全体师生在伊盟工委的领导下到达伊克昭盟自治政务委员会所在地札萨克旗(现在的伊金霍洛旗),全体人员分配工作结束办学。1941年至1949年八年的办学时光中,在乌兰夫、刘春、奎壁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带领下,延安民族学院培养出了布赫、桑吉悦希、云世英、云一立、李文精、扎西旺徐、天宝、萨纳、沙力士、彭华庵等一大批党政军民族干部。其中有国家领导人3名,省军级干部60余名,其他几乎全是厅局级干部。很多优秀人才从这里走出,投身于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在战争中浴血升华,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为内蒙古全境的解放,为内蒙古自治区的建立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学院的师生奔赴各地工作,在不同的岗位上建设祖国。相互间偶有机会见面,都倍感亲切,在民族学院的共同经历是大家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
 
  从自治区政协离休后,每回想起年少时学习成长过程,都会想起民族学院。我10岁时来到了延安,在民族学院学习多年,与许多老师和同学产生了深厚的革命情谊,党培养了我,我应该回报她。为让后人牢记初心,让延安精神薪火相传,我决定与鄂托克前旗当地的同志一起,在城川的延安民族学院旧址上筹建纪念馆。初始因为缺钱少物,只好四处打报告“化缘”,向这个部门要钱,朝那个单位要地。印象深刻的是,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给了我5万元,那是他们的党费。后来,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伊克昭盟盟委、行署都给予了资金支持,这才建起一栋300平方米的砖瓦平房,里面展览了民族学院迁址到城川驻有警三旅的一个步兵营院后每个老师、学生的照片,还有他们的事迹。其中,许多材料和照片都是我多年积累下来的。
 
  虽然20世纪40年代是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但时隔将近六十年,当时已是21世纪初,许多事情少有人知道,纪念馆展陈设计时,许多民族学院师生的照片和事迹都未能对上号,张冠李戴时有发生,我依靠多年前的记忆一一纠错摆正。
 
  2002年9月,延安民族学院城川纪念馆正式落成,馆内有“延安民院革命史陈列展”,陈列图片500余幅,文物70余件。内蒙古党政军领导,以及在北京、陕西、宁夏等国内各地的校友,共计数百人出席了开馆典礼。纪念馆的成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仍有所不足,占地面积小,条件所限,展陈内容不够丰富。几年后,经多方考虑,决定进行改扩建,我再次找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的有关领导商议,想要建一栋2000平方米的楼房,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都在资金上给予了支持,还收到社会各界的踊跃捐款。2013年,纪念馆开始改扩建,2014年建成,2015年6月正式投用,展馆中还布置了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民族学院烈士名录,展示了民族学院的成就和发展历程。开馆仪式上,时任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部长乌兰作了讲话。当月中旬,城川镇成功举办了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火种采集暨火炬传递起跑仪式,我还是第一棒火炬手。
 
  2016年,纪念馆被内蒙古自治区党校和内蒙古行政学院命名为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基地。同年9月,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政府主席布小林来到纪念馆调研指导工作,表示要把红色城川打造成面向全国的干部培训中心。于是,政府拨了钱后于当年再次对纪念馆实施了改造提升工程,2017年6月延安民院城川纪念馆改扩建工程完工投用,总占地面积7200平方米,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
 
  2017年,纪念馆附近建立了城川民族干部学院,总占地面积约500亩,可容纳500人在院学习培训,纪念馆成为了学院的六大区块之一。自治区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王莉霞曾来过三、四次,并组织了两至三次培训班。得益于各界重视与城川民族干部学院的成立,现在人们再来到纪念馆,不仅能够看到更多的展陈内容,还有很好的住宿和餐饮条件,能够接待更多人参观学习,成为了红色教育基地。纪念馆建馆以来,共接纳39万余人次参观。民族干部学院成立后共组织培训班320期,培训1.6万余人次。
 
  岁月不饶人。我1929年出生,今年已经90岁了,距我来到延安,开启革命生涯,直到现在,与民族学院的缘分已有80年,距其结束办学也有70年了。但是,我依然记得延安民族学院成立时毛泽东主席的题词“团结”,也记得那首校歌:
  
    我们是各民族的优秀子孙,
  我们是中国真正的主人。
  汉、满、蒙、回、藏、苗、彝,
  亲密团结在一起。
  今天是各民族学习的伙伴,
  明天是革命战斗中的先锋。
  同志们,让我们携起手来,
  高举起民族革命的旗帜,
  迈步走向平等,幸福,
  各民族团结的新中国。
 
  (口述..云照光 | 整理 邢泰 乌云高娃 张楠)